在有的景区我们会经常看到杂技表演,哪么杂技表演都有什么内容呢?下面河南景区演出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1、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,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,在汉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,人与兽,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。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“象人”,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。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,就有二十多处“象人斗牛”、“象人斗虎”、“象人斗犀”等图绘。“载竿”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,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“载竿”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,其力量可达千钧。
2、形体技巧。
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“顶功”为中心的形体技巧,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、腿功、倒立和跟斗基本功,这种传统一直至今。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,山东嘉祥武氏祠的这两幅就很典型。
3、耍弄技巧。
汉代的“跳丸弄剑”、“舞轮”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,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“丸剑乐舞宴饮图”就是很有名的一幅。
4、高空节目:
汉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,像撞技,走索和戏车,皆有高空表演,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,基本有两种类型:一是在平地表演,一是在车上表演前面“百戏图”中戏车上树立双竿双台,表演的少年演员,正从前撞翻跟斗落到后撞的小台上。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,“跟斗过车”就是一种。
5、马戏与动物戏。
“马戏”早见于汉代文献,桓宽在他的论著《盐铁论·散不足论篇》中说:“绣衣戏弄,蒲人杂妇,百戏,马戏……”。把马戏与百戏并举,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。沂南“百戏图”中,就有三个马戏表演,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。
汉代马戏除了驾驭本领的显示外,还把武艺、舞蹈等各种民族技艺运用其中,百戏图马戏表演者有的就执戟舞练,有的就舞幢。这与西方的马戏有很大区别。河南嵩山三阙之一的登封少室石阙画像上的两位马戏演员,一在马上倒立,一在马上舞蹈。
开封市汴京艺术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9年,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。历年来,获得文化部、中宣部、文化厅、商务部授予的诸多荣誉,并在全国各种杂技、魔术比赛中多次获奖。(本新闻出自:河南景区演出公司 http://www.kfbianjing.com/)